close


李克強回信簽名

新疆女新成屋孩古麗米熱·米提吾拉
兩位“南京爸爸”周有光(左)usb和梁軍。
  給古麗米熱的信(摘錄): “每個民族都是祖國大家庭的一員。你和同學們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維護民族團結,很租屋有意義。只要每個人都行動起來,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做起,我們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就會更加和睦。”
  給“南京爸爸”的信(摘錄): “各民族都是祖國大家庭里的一員,維護民族團結需要每個人從點滴做起。你們以實際行動作出表率,彰顯了平凡中不平凡的真情與胸懷。 民族團結是永恆不變的ddr4 記憶體主題,我們都要為此不懈努力。
  3800公里到底有多遠?在祖國的版圖上,這是從南京到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的驅車距離,而在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新疆班維吾爾族學生古麗米熱·米提吾拉同學眼中,這僅是一顆熱忱的心的寬度。維漢一家親,民族大家庭,在她身上得到了最真切的體現。8月15日,這位新疆女孩與數十年如一日支持她的南京爸爸們,分新竹買房別接到了一封不同尋常的信。這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寫給他們的回信。
  古麗米熱與南京爸爸們之間發生過什麼故事?又是怎麼與李總理通信的?信中說了什麼?李總理又是怎麼回信的?揚子晚報記者進行了一一探訪。
  揚子晚報記者 徐曉風 攝影 揚子晚報記者 宋嶠
  【兩封信】
  反恐、感恩心裡話講給總理聽 新疆女孩獲邀到北京圓了夢
  古麗米熱·米提吾拉出生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自幼家境貧困,與母親相依為命。多年來,在黨和政府以及多位愛心人士的幫助下,她健康地成長,並於2012年考入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新疆班學習。這樣一個普通的新疆女孩,怎麼想起來給李總理寫信呢?
  原來,今年3月,雲南昆明火車站“3·01”嚴重暴恐案發生後,古麗米熱發現身邊多了一些異樣的聲音。“暴徒不等於新疆人,新疆人一樣仇恨那些暴徒。我想要告訴那些不瞭解新疆的人,讓他們知道新疆的真實情況。”古麗米熱想到了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寫一封信,把她的心裡話講給總理聽,表達自己和同學們對暴力恐怖犯罪的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表達了感恩社會、報效祖國,努力為促進民族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的決心。同時也表達了到北京看升旗、游長城,感受祖國偉大富強的渴望。
  古麗米熱的信,很快被轉到了李克強總理的手裡。在李克強總理的關心下,今年6月20日至22日,經國家民委安排,應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之邀,古麗米熱和4名江浦高級中學新疆班的學生代表到北京參觀。3天的時間里,天安門、長城、故宮、水立方、鳥巢,這些北京的著名景點,都留下了古麗米熱和小伙伴們的足跡。“圓了北京夢,圓了‘升旗夢’,除了感動,我更覺得有一份責任,民族團結的責任。”古麗米熱說,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民族團結使者”,去影響和帶動身邊更多的人。
  再度給總理寫“感謝信” 總理回信勉勵女孩和“南京爸爸”
  從北京回到南京後,古麗米熱興奮不已,再次拿起筆給李克強總理寫了一封信。“看著鮮紅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們血液沸騰,心中充滿了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在這莊嚴的時刻,想起我們這群來自祖國邊陲、天山深處的維吾爾族學生受到黨和政府的精心培養和格外關懷,心中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讓古麗米熱更加意想不到的是,一個多月後,李總理又給自己寫了回信。8月15日,她拿到了這份沉甸甸的回信,李克強總理在信的最後說:“聽你的‘南京爸爸’們說你還要在青奧會上跑首棒,我們為你共同加油!南京是溫馨的家,希望你們在這裡揮灑青春,放飛夢想,健康成長,用所學的知識回報社會。”
  實際上,除了給古麗米熱的回信,李克強總理還給她的兩個“南京爸爸”寫了一封回信。古麗米熱的“南京爸爸”叫梁軍和周有光,都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南京第十四研究所的職工。古麗米熱從北京回來後,作為十年來一直默默資助古麗米熱的“親人”,他們也聯名給李克強總理寫了一封感謝信。
  李總理在給他們的回信中提到,“作為普通家庭,你們收入不多,但仍堅持十年如一日資助一個民族學生……這種精神令人感動。”當拿到李克強總理的回信時,梁軍和周有光既意外又激動。他們表示,“今後,只要我們有能力,還要繼續為新疆的孩子做點兒善事,體現漢族同胞的心意。”
  羅志軍、李學勇批示 從點滴做起促進民族團結
  南京爸爸數十年如一日地關愛新疆女孩的感人事跡,以及總理在回信中對新疆學生的關愛和對“南京爸爸”熱心援助維族女孩事跡的肯定和鼓勵,在我省各地新疆班師生、對口援疆幹部人才和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省委書記羅志軍專門為此批示:“梁軍、周有光同志的凡人善舉,譜寫了維漢群眾手牽手、心連心的感人樂章……我們要激勵更多的人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為促進民族大團結、實現中國夢爭做貢獻。”李學勇省長也就此專門批示說,要“進一步營造維漢一家親,民族大團結的良好氛圍,為民族團結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十年情】
  說到這裡,很多人對古麗米熱的“南京爸爸”十分好奇。遠隔3800公里的他們是如何相識的?帶著欽佩和疑問,記者來到位於南京板橋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南京第十四研究所,找到了這兩位南京漢子。
  結緣
  
  小吃店遇上維族貧困母女
  2004年底,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十四研究所職工周有光被派往新疆工作,參加企業在當地的一個建設項目,在工程隊里,他是一名普通司機。因為每天干活都要到很晚,這時候很多飯店都打烊了,但“只有一家小店經常還開著燈。有時候很晚了,只要我們敲門,她一定開。”經營這家小店的就是古麗米熱的母親古麗提曼,由於是單親家庭,古麗米熱和媽媽的生活來源就靠這間小小的門面。
  一來二往,周有光和同事們與古麗提曼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每次遇到難處,周有光和隊友們盡可能地幫忙。2005年夏天,店里因為下雨漏水,老周二話沒說帶著工人上門搶修,施工中還受了傷,在臉上留下了傷疤;後來,古麗米熱的外婆不幸去世,周有光驅車上百公里,把她一家人送回老家。“我也有一個女兒,年紀差不多大”,周有光回憶起自己伸出援手的初衷,很朴素地說。回到南京之後,周有光始終掛念著在新疆認識的這個家境貧困卻始終掛著開心笑容的維族小姑娘,便持續不斷地給她寄點學費和生活費,有時是三百、有時是五百,“算是一點心意。”
  後來在2010年的時候,周有光的同事、從事保安工作的梁軍前往新疆工作,出發前,周有光特地把自己買的一個上網本交給梁軍,委托他轉交給古麗米熱。為此,梁軍特意繞道近千公里,找到古麗米熱母女時,卻發現她們家裡開的小吃店早已因各種原因關掉了,女兒上學、生活都是靠古麗提曼在外打工的一點點微薄收入。儘管生活如此艱辛,母女倆還是準備了不少當地特產的棗子和葡萄乾送給梁軍和周有光。梁軍很感動,離開時,特地為母女倆買了手機,留下了一筆上學的費用。
  
  牽掛
  
  一場手術衍生的絕望和希望
  沒想到,隨後不久梁軍與古麗米熱通話時,卻在電話那端聽到了她絕望的哭聲,原來她的母親摔傷了腿,粉碎性骨折,急需開刀,可3萬元的醫葯費對古麗米熱一家來說簡直是個天文數字。梁軍二話不說,立即匯去了3000元,並且發動同事和身邊的朋友一起捐助。
  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梁軍靈機一動,又想起了自己在庫爾勒車站等車時記下的車站張貼的行風監督員電話,他立即撥打過去,聯繫上了當地巴音郭楞日報的記者姚成,請他幫助古麗米熱母女。巴音郭楞日報立即對此進行了採訪報道,醫院決定減免部分手術費用,社會各界的愛心也向母女涌來……最終,母親順利完成了手術,母女倆也度過了最大的難關。
  手術之後,古麗米熱的母親因為腿傷未愈合,一直無法找到工作,儘管周有光和梁軍兩人的收入都不高,只有3000元左右,可是倆人卻始終堅持著對母女倆的資助,每個月都要給她們母女匯去上千元的生活費,為此“南京爸爸”的家人曾經頗有微詞,女兒還曾一度“嫉妒”地認為爸爸只疼乾女兒,不疼親女兒了。可後來在知道了古麗米熱母女一家的困境後,家人再也沒有提過反對意見,反而一起節衣縮食,極盡所能地為遠在3800公裡外的維族母女提供各種幫助。而他們周圍的同事、朋友們漸漸聽說了這件事,也加入到資助的行列中來,古麗米熱的學費、生活費、學習用品等,都來自於南京好心市民的無私捐助,數十位普通的南京市民先後獻出自己的愛心,如接力一般,把這份愛傳遞到遙遠邊疆,傳遞到古麗米熱的身邊。後來,揚子晚報還特地對這場“南京爸爸”們的愛心接力進行了關註和報道。
  圓夢
  
  古麗米熱遠赴南京上高中
  2011年的暑假,古麗米熱和她的母親在“南京爸爸”們的邀請下,第一次坐上火車離開家鄉,來到嚮往已久的南京。第一次逛夫子廟,第一次吃鹽水鴨,第一次跟著旅行團去看海……“南京爸爸”們的熱情和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的獨特魅力,讓古麗米熱決心考南京的新疆班,到南京來上學。經過一番刻苦努力的學習,加上各級領導們的關心照顧,2012年,古麗米熱成功拿到了江蘇省江浦高級中學的錄取通知書,與 “南京爸爸”們相聚在南京。
  因為正值暑假,記者在江浦高中沒有找到放假回家的古麗米熱,但卻遇到了她的兩位班主任老師。提到古麗米熱這個學生,班主任付悅打開了話匣子:因為文化基礎較差,漢語言也不是很過關,剛剛來到南京的時候,古麗米熱是內向甚至有點自卑的,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她上課從來不敢發言,下課了就趴在課桌上發愣。第一次月考結束,她給班主任遞了一張紙條:“老師,我成績不理想,很丟臉。”付悅找到古麗米熱,跟她說:老師這次答應你,不在班上公佈月考的成績,可是有個條件,到了期中考試的時候,老師不會再為你保密了!“當時,古麗米熱水靈靈的大眼中閃動著感動、信任、期盼和決心,我覺得她肯定行!”付悅回憶說,果然,期中考試的時候,古麗米熱年級排名進步了30名。從此之後,古麗米熱在學校漸漸變得自信活潑開朗起來。
  而迎來新的生活的古麗米熱,沒有忘記好心人對自己的幫助,2013年四川蘆山地震後,她還特地從自己的生活費中省出200元,委托“南京爸爸”找到揚子晚報當時在地震前線採訪的記者,捐給了當地一個受災的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q16dqza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